来源:金融时报
王一彤
在2020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同比下降6.8%后,二季度,中国经济同比增长3.2%。这一增速得来殊为不易,超出了市场此前普遍预期,提振了各方信心。可以说,二季度中国经济交出的成绩单,是疫情在全球蔓延下世界经济低迷中的一抹亮色,是诸多不确定性中一股稳定的力量。
中国经济何以从冲击中较快恢复、逆势上扬?这背后的逻辑十分清晰,其有益经验可成为下一步经济工作的参照。
首先,中国经济较快恢复,来自有效的疫情防控。先有成功防疫,后有经济恢复,这已经成为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时期的常识,而这个常识,在中国得到了最有效的检验。我国在疫情发生初期即采取了强有力措施,在较短时间内控制住疫情发展,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。我国在抗击疫情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,为复工复产复业、生活回归正轨、经济较快恢复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其次,各项纾困、帮扶政策针对性强、精准度高、传导高效,为受到冲击的实体经济提供了强力而有效的支持。减税、减免费用、援企稳岗、提前下达地方政府专项债券、下拨直通基层和市场主体的财政资金,这些政策凸显了高效性与针对性,及时有效地帮助了企业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上半年,金融政策对实体经济形成了强有力支撑。在总量上,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明显高于去年,人民币贷款也录得较高增长,这为实体经济供应了合理充裕的流动性;在价格和结构上,央行着力引导利率和融资成本下降,创设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,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流向“三农”、制造业、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核心环节与薄弱环节。总之,宏观政策力度强劲且精准,有效助推了市场主体尽快恢复正常运行。
再次,我国宏观经济与市场主体充满韧性与毅力,通过艰苦努力,踏入了恢复的轨道。宏观经济的韧性体现为广阔的内需与不断涌现的新动能。疫情突发期间,虽然线下消费等经济活动受到了剧烈冲击,但受益于广阔的国内市场,线上消费依旧繁荣,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予生产者以周转余地。电子商务、在线教育、远程办公等“云经济”发展火热,新基建、智能制造、数字经济等领域展现出了令人期待的潜力。勃兴的新动能,是中国经济化“危”为“机”的新力量。企业群体在对抗疫情中显示了坚韧与毅力,积极应变,奋力求存,实体转线上、改换经营和销售模式。正是亿万市场主体渴求向好的决心与艰苦卓绝的努力,构筑了中国经济恢复的牢固基本面。
中国经济在荆棘中呈现“V”型恢复态势,值得欣慰。但未来仍会有不少激流与险滩。因此,推动经济实现更深、更可持续的恢复,我们须臾不可放松。
境外疫情肆虐及其带来的外需萎缩,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。在全球化的今天,世界经济与各国命运休戚相关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预计,2020年,全球经济将萎缩4.9%。面对并不乐观的预期,中国仍将与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合作,携手抗击疫情,为全球经济复苏贡献中国力量。当全球经济回归正轨、外需回暖,我国外贸企业也会踏上更光明的道路。
总体来看,国内市场与内需,仍是下半年中国经济恢复的“主战场”。因此,我们仍要保持对国内疫情的警惕,继续外防输入、内防反弹,切不可掉以轻心。在疫情防控大局稳定的前提下,我们应坚持做好“六稳”“六保”工作,保持定力,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、更加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稳企业、保就业,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。
我们相信,在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,在中国人民的齐心协力推动下,中国经济将破浪前行,持续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更加强大的力量。